返回首页

中山讲堂219讲:从鲁迅到柳青

主讲:郭春林     发布日期:2018-12-0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看望中国冬奥健儿时引述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而作家柳青也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创业史》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11月3日,“中山讲堂”第219讲邀请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郭春林以“从鲁迅到柳青”为题开讲,带读者探讨新中国文学的精神传承。

郭春林是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华东师大文学系,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同济大学中文系和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著有《读图时代文学的处境》等,近年主要从事当代文化分析和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开设的课程有鲁迅专题等。

本期讲座,郭春林教授首先梳理了两位作家的创作轨迹,并通过探讨他们的交集、对农民和革命的共同关注、他人的评述以及作品本身,带读者重新梳理从鲁迅到柳青新中国文学潜藏的传承关系。鲁迅和柳青,一个弃医从文,辗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多地,创造出的阿Q、魏连殳等中国农民和新知识分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一个从米脂奔赴延安,上过抗日前线又曾任乡政府文书、大众书店主编等职,一直以农民作为主要书写对象,塑造了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等经典角色。两者的生命轨迹没有明显交集,但目光却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中国农民和现代革命进程,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两个重要母题。从鲁迅到柳青,是“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的历程,是阿Q式的同时拥有革命性和小农意识的农民成长成梁生宝式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柳青非常推崇鲁迅,但不盲目崇拜,一直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写新人物。他曾说:“正如鲁迅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真正的革命作家永远不会把艺术当作目的。”他后期创作的《创业史》是一部社会主义成长小说,承担并实现了教育的职能,是文化革命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柳青实现了鲁迅始终未能实现的革命者与文学者的统一。从鲁迅到柳青,不变的是新中国文学以民为本、心怀百姓的人民情怀。

郭春林教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的讲解引人入胜,赢得了读者热烈的掌声。他还鼓励读者朋友多阅读,坚持做热爱思考、心怀人民的阅读者、写作者和实践者。